原文
卫灵公之时,蘧伯玉贤而不用,弥子瑕不肖而任事。卫大夫史鳅患之,数以谏灵公而不听。史鳅病且死,谓其子曰:“我即死,治丧于北堂。吾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,是不能正君也。生不能正君者,死不当成礼。置尸于北堂,于我足矣。”史鳅死,灵公往吊,见丧在北堂;问其故,其子以父言对灵公。灵公蹴然易容,寤然失位,曰:“夫子生则欲进贤而退不肖,死且不懈,又以尸谏,可谓忠而不衰矣。”于是乃召蘧伯玉,而进之以为卿,退弥子瑕。徙丧正堂,成礼而后返。卫国以治。(《新序·杂事一》)
注释
①卫灵公:春秋时卫国君主,名元,在位四十二年(前534年至前493年)。②蘧(qú)伯玉:名瑗,春秋时卫国大夫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记孔子评价蘧伯玉:“邦有道,则仕;邦无道,则可卷而怀之。”《论语·宪问》记述蘧伯玉派使者到孔子家,孔子问:“夫子何为?”使者回答:“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。”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。”贤:贤明,有才德。不用:不被任用。③弥子瑕:人名,春秋时卫灵公宠幸的臣子。不肖:与“贤”相对,不贤。任事:承担职事。即主政理事。④史鳅(qiū):字子鱼,卫国的贤大夫。患之:为这种情况而忧虑。⑤数(shuò):屡次,多次。以谏:以之谏,拿这件事情劝谏。⑥病:病重。且:将,快要。⑦即:就要。按:此“即”字或解为“如果”。治丧(sāng):办理丧事,为死者举行殓奠殡葬等礼仪。北堂:指室。与正堂相对而言。按:古代宫室,前半为堂,后为室。堂是举行议事、朝会、饮宴和丧礼等正式礼仪活动的场所,故下文称“正堂”。堂后为室,包括正室和正室两旁的侧室;侧室称房,其中居室东房的后部,为妇女盥洗之所,称北堂。《仪礼·士昏礼》:“妇洗在北堂。”〔东汉〕郑玄注:“北堂,房中半以北。”〔唐〕贾公彦疏:“房与室相连为之,房无北壁,故得北堂之名。”⑧进:使进。这里是引进举荐的意思。退:使后退,也是赶走的意思。⑨是:这。正:使正。正君:使君主端正不偏邪。⑩成礼:指依正礼办理丧事。⑪置尸:放置遗体。于我:对于我。⑫吊:吊唁。对家里遭遇丧事或不幸的人表示抚恤慰问。⑬蹴(zú)然:震惊的样子。易容:改变脸色。⑭寤(wù):本指睡醒,引申为醒悟。寤然:恍然大悟的样子。失位:指不自觉地离开座位。⑮贤:指贤明的人。不肖:指质量恶劣、才能低下的人。⑯且:尚且,还。不懈:不怠惰;不松懈。⑰忠:尽心竭力,毫无保留地对待事情和人。衰:衰退;减弱。⑱卿:执政的大臣。⑲徙(xǐ):迁移。成礼:行礼完毕。⑳以治:因此而治理好了。
译文
卫灵公做国君的时候,蘧伯玉贤明却不被任用,弥子瑕无德无才却身当重任。卫国的大夫史鳅对此深感忧虑,多次为此向灵公进言,灵公不接受他的进谏。后来史鳅病重将死,对他的儿子说:“我就要死了,你要在北堂给我办理丧事。我没能成功举荐蘧伯玉,没能赶走弥子瑕,这就是不能使君主行正道。活着不能匡正君主的人,死去就不应当享有正式的丧礼。把我的遗体摆放在北堂,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了。”史鳅去世后,灵公前去吊唁,见到丧事在北堂举办,就问到这样做的原因,史鳅的儿子用父亲的话回答灵公。灵公听了震惊得脸色都变了,猛然省悟之下,不自觉地离开座位,说:“先生活着的时候一心要引荐贤明的人,黜退质量恶劣、才能低下的人,至死仍然坚持不懈,又用自己的遗体劝谏,真可以称得上忠心耿耿、至死不衰了。”于是就把蘧伯玉召来,重用他做了执政大臣,赶走了弥子瑕。将史鳅的丧礼移到正堂,丧礼完毕之后才回去。卫国因此而治理好了。
读后感
史鳅作为臣子,念兹在兹者是为国家举荐贤才,是赶走当政的不肖之臣,从而为君主创造优良的政治环境。问题在于,他认为的不肖之臣弥子瑕恰是君主喜爱宠信的人,而有能力获得君主喜爱宠信的人更善于谄媚逢迎,更能无所不用其极。因此史鳅的进言其实很难改变弥子瑕对君主的影响,直到去世,他始终没能达到目的。于是他便利用自己死后君主前来吊唁的机会做最后的努力,结果居然成功了。
史鳅一心为公,死而不已,事迹确实很感人。只是他的成功很侥幸。卫灵公在特定的场景下被瞬间的震憾激发出灵光一现,明白了奸佞当道对自身的危害,从而果断地决定改弦更张。假如弥子瑕有机会在灵公面前剖白申辩,或许灵公又会改变想法。那么史鳅还是要以失败而告终。
所以,在古代的权力属性以及由此所决定的用人机制下,举贤任能与黜谗退佞都没有明确的操作规程,往往是由各种复杂的政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。更何况,贤能和不肖的标准在不同的君主心目中有很不相同的内涵,君主和大臣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和理解可能存在巨大的差距。因此,在用人问题上向君主进言,能够成功的几率实在并不大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