尽管如此,在这段时期,教权却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,德意志国王时常派兵前往意大利,甚至废立教皇,教皇沦为德意志国王加冕的工具。亨利三世的在位期间,教权的地位进一步下降,他曾在短时间内废黜三位教皇,并连续任命了三位教皇,实际上教皇成为了德皇的附庸。此外,亨利三世还掌握了德意志境内大主教的任命权,以此削弱各地方诸侯的权力。
虽然亨利三世极力掌控教会事务,但他同时也是克吕尼改革的坚定支持者。10至11世纪,克吕尼改革运动在西欧广泛展开,强调苦修禁欲并恢复天主教的纯洁性,最为显著的主张便是反对世俗统治者干预教会事务,特别是主教的任命权。克吕尼运动在德意志的兴起,为之后的主教叙任权之争以及后来的“卡诺莎之辱”埋下了伏笔。
1056年,亨利三世去世,年仅六岁的亨利四世继位,由其母艾格尼斯摄政。罗马教廷趁亨利四世年幼,在1059年颁布了教皇选举法,明确规定封建领主不得干预教皇的选举或任命红衣主教团的权力,从而标志着德皇与教皇之间关于主教叙任权的争斗正式开始。
1075年,改革派的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上任,并发布《教皇敕令》,宣称教皇是唯一有权任免主教和制定新法律的人,进一步强化了教会的权威。敕令中还宣称:“教皇有权废黜皇帝”,并指出“所有君主应亲吻教皇的脚”。这些话无疑给所有欧洲君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。
1075年底,格列高利七世警告亨利四世不要干预米兰总主教的任命,否则将受到教会的惩罚。然而亨利四世没有理会教皇的警告,继续委任米兰大主教,导致双方发生激烈冲突。
1076年,亨利四世召开了沃尔姆斯宗教会议,斥责格列高利七世,公开否认教皇的权威。教皇则在2月22日对亨利四世发布了“绝罚令”,宣布废除亨利四世的统治权,解除民众对他的效忠誓言。亨利四世一开始并未重视教皇的决定,但随着德意志国内诸侯的反叛,局势急转直下。
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,亨利四世被迫采取妥协态度。1077年,他带着妻儿冒着严寒前往教皇所在的卡诺莎,亲自恳求撤销对他的“绝罚令”。经过长时间的跋涉,亨利四世终于到达卡诺莎城堡,并赤足站在城堡外,向教皇忏悔。
尽管教皇最初拒绝开门,亨利四世依然在雪地中坚持了三天三夜,最终教皇终于同意接见他。亨利四世在教皇面前跪地忏悔,承认过错,并誓言服从教皇。教皇最终决定赦免他,撤销对他的逐出教会的命令。
“卡诺莎之辱”标志着教权与皇权的力量天平发生了明显的逆转,教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,教皇的权力达到了巅峰。尽管这次屈辱使亨利四世在短期内失去了面子,但他随后凭借民众与教士的支持,稳定了局势并逐步恢复了德意志的稳定。
为了回应“卡诺莎之辱”,亨利四世威胁教皇,要求他发布“绝罚令”驱逐鲁道夫,否则将支持另立新教皇。格列高利七世愤怒至极,再次革除亨利四世的教籍。然而,在1080年,叛军领袖鲁道夫战死,亨利四世平定了叛乱,并于1084年攻占罗马城,废黜了格列高利七世,任命克雷芒三世为新教皇,并在新教皇的加冕下成为新的罗马帝国皇帝,最终洗刷了“卡诺莎之辱”。
不过,距此不到百年,德国的另一位皇帝——腓特烈一世也上演了另一场“卡诺莎之辱”。1152年,腓特烈一世继位后,继续推行入侵意大利、控制教皇的政策。1154年,他受邀帮助教皇平定意大利叛乱。可在为腓特烈加冕时,教皇阿德里安四世坚持要求腓特烈按照传统为教皇牵马扶蹬。腓特烈一世大怒,将加冕典礼变成了血腥的屠宰场,近千名教士死于非命。最终,阿德里安四世在恐惧中为腓特烈加冕。
尽管腓特烈一世随后发动了五次入侵意大利,试图制霸教会,最终却屡次失败。1177年,他与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签订《威尼斯和约》,同意归还教产,不再干预教会事务,并在此契约的背景下,腓特烈一世再次亲吻教皇的脚,重演“卡诺莎之辱”。
腓特烈一世去世后,德意志皇帝的权力逐渐被削弱。1356年,查理四世通过《金玺诏书》实行七大选侯制度,极大削弱了皇帝的权威,加速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分裂。随着英法等国逐步形成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,曾经的强大帝国逐渐沦为一个松散的诸侯联盟,其综合国力急剧下降,民众在教会的压榨下苦不堪言,后果远超亨利四世与腓特烈一世的“卡诺莎之辱”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