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世大讲堂 2025.05.18
北大才子刘震云,语出惊人,他说:食欲很难克服,性欲极难克服,虚荣欲无法克服,人最难克服的就是虚荣心。
食欲与性欲,都会有生理边界,胃容量有限,荷尔蒙则随年龄衰退,唯独虚荣欲,如同黑洞,会吞噬人的理性与真实。
什么是虚荣心?
虚荣心是一种扭曲的自尊心,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,主要表现是盲目攀比,好大喜功,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,自我表现欲太强,有强烈的嫉妒心。
明代思想家吕坤在《呻吟语》中写道:“世人争名夺利,恰似蝇竞血、蚁聚膻”。
俗话说:"满瓶不响,半瓶晃荡"。张牙舞爪炫耀的人,往往内心最是空虚;真正的强者,都懂得"真人不露相"的道理。
水深不响,水响不深,猛虎不必咆哮也让人敬畏,而野狗才要虚张声势。越是内心富足的人,越不需要外在的浮夸来装点门面。
古罗马暴君尼禄,为彰显权势,焚烧罗马城,路易十四,建造凡尔赛宫时,要求镜厅必须映出“比太阳更耀眼的光芒”。
刘震云在《一句顶一万句》中更犀利地指出:“人活一张脸,树活一张皮,可是,树皮下藏的是命脉,脸皮下藏的是虚荣。饥饿摧毁肉体,虚荣扭曲灵魂。”
虚荣是人性最深处最大的暗疮,刘震云便用恰当的比喻,富含哲理的语言,对人性的剖析,一针见血,扒皮见骨。
刘震云曾说:“中国人的痛苦,不在于饿肚子,而在于饿肚子时,还要装作吃饱了打嗝。”,在《温故一九四二》中,他描述饥民“为半块红薯能跪着叫爹,为一口饼干出卖贞洁。”
莫言评价刘震云说:“刘震云把中国人的那点小心思,写得细致入微,他让我们看见自己衣冠楚楚下的虱子。”
刘震云并非道德批判者,而是冷静的人性观察者。他笔下的人物,无论是《手机》里用谎言维系形象的严守一,还是《我叫刘跃进》中为冒充老板偷西装的农民工,都是虚荣心膨胀的牺牲品。
卢梭在《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》中警示:“虚荣是文明社会的毒药。”,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虚荣心比羞耻心,更接近人的本质。正是对“体面”的追求,催生了等级社会。
《礼记》说:“饮食男女,人之大欲”,中国式饭局,早已超越吃饭需求。在虚荣心的作祟下,剩菜越多,越有面子,食物沦为虚荣的道具。
弗洛伊德认为:“性欲是文明压抑的产物”,性欲其实是中年危机的虚荣补偿,卫道士们,通过审判他人,获取道德优越感。
敦煌遗书《目连救母》记载:“恶鬼为金箔假眼,宁愿永堕地狱”。当今社会,主播贷款整容,老农借钱打赏,都是陷入“为了被人看见”的虚荣。
刘震云在《一句顶一万句》中写道:“人求人办事,不是弯着腰,而是踮着脚。”,虚荣者的永恒姿势就是既要仰望高处,又要假装轻松。
虚荣的人,一定是自私的人,一个精神世界里只有“自我”的人,他在乎的只有自己,虚荣的人,只在乎个人的得失和荣誉,无暇顾及别人的感受和评价。
《道德经》:“圣人为腹不为目”,虚荣是贪得无厌的沼泽,虚荣是天才对庸众的妥协,死要面子的人,必然活受罪。
刘震云的话,精准的剖析了人性的本质,如果你想看清人性,拿捏人性,那么《一句顶一万句》就是必读的一部世纪名著。
刘震云在书中所写:“世上最难吃的是屎,最难忍的是话。”,在人人争当“话事人”的时代,这部作品让我们看清真正的虚荣与孤独。
虚弱是一种原罪,随着你的出生而存在,伴着你的死亡才终结,每个人的一生,都在和虚荣心做斗争,至死方休,只有人格高尚的人,才能暂时压制住它。